崔乡美食

2023-05-10 14:56:27

人们一提起美食,无不想到北京烤鸭、天津狗不理。小小崔乡竟也敢称美食,好大口气!

非也!诸位,你别看崔乡现在没什么特别,在当年,那可是名人荟萃之所。古迹、景点加庙会,街道纵横,车水马龙的,好不热闹。难怪当初人们说:一京二卫三崔乡!要搁到现在,单其房价每平怎么还不万儿八千的。在这样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不出几味美食,岂不怪哉!再者称其美食,也并不侵犯那些名城古都的专利。

俺崔乡这是怎么咧,称个美食也引起这么七嘴八舌的,不听那一套,就叫美食!

等大家看完下面介绍的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独特食品,一定会为自己的寡闻而汗颜吧。

崔乡美食之一:山药粥

在老家,几乎家家每天早饭吃的最平常不过的山药(外地称红薯)粥,崔乡人称其为“白粥”,也有人称为“粘粥”。

说其为美食,主要是因为它的原材料好和做法讲究。

先说原材料:一是新鲜棒子(玉米)面。把新鲜的玉米喷上一些水,然后用石磨或石碾磨成糁面相间的粗粉,再用箩箩一下,把浮在上面的皮状物抓出来,就可以用来熬粥了。二是沙土地山药。老家村西和村北边的沙土地最适宜生长花生和山药了。在这儿长出的山药,个头匀称、表面光滑,甜且脆。不仅可以做粥,而且生吃也不失其美味。

再说其做法:不可为不精细。先将玉米面匀称地下到已经水开的大铁锅里。下襂子时必须是一小把一小把地下,不然就会结成疙瘩。待再开锅后,用饭勺搅一搅,以防沾锅。此时,可将切成大小不一的山药(根据各自需要)块放进锅内,以小火慢慢熬之。待闻到铁锅里有点儿香味了,火候也在在煳与不煳之间,这道平常的美味就算大功告成了。

黄橙橙、黏呼呼、香喷喷,再加上大块山药软软的、甜甜的、香香的,一想起来不免垂涎三尺呢!

当然,如果在熬制过程中,一不小心火候稍微过了一些,也不要紧。盛完粥后,孩子们无不等着抢那香喷喷的特色锅贴呢。

崔乡美食之二:五层大饼

大饼,并不稀罕,绝大部分人,不但见过,而且吃过。但能一下子揭开五层的大饼肯定你闻所未闻。这就是所呈现给大家的崔乡又一美食。

听老人们说,明清时期,崔乡每年的二、八月定期举办庙会。届时,临街两侧全是商铺,日用百货、衣服鞋帽、特色小吃等,应有尽有。其中有一个临街的张姓铺面,专门经营大饼,远近闻名。

说起这种大饼,一是个大,直径八十公分左右。二是多层,可以连续揭开五层,每层间都夹有葱花油盐,且薄厚均匀,中间一层则薄可见人。三是厚实,其饼厚达三公分上下,和大拇指不差左右。四是当然好吃,此饼外焦里嫰,软硬适——各层带香,咬一口香气四溢。甭说吃,就是一想也会垂涎欲滴,好不诱人!

据说,这家张姓铺面为张丙清先祖所创。张丙清,脑子活泛、心灵手巧。记得当年,我们几个发小,在看过小说《艳阳天》之后,还顽皮地给他起个“弯弯绕”(其中并未贬义)的绰号呢。

由于各种原因,这门祖传绝艺,到了张丙清手里,也就只剩下十之四五,关键时刻他有时也不免露上一手。

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村里第三生产队,对村东菜地的水井进行清理(过去的土井因天旱,出水少,要经常往深里挖一挖)。大家称其为“淘井”。这是个力气活,为了鼓励大家,队上拿出仅有的一点面粉,说中午请张丙清给大家烙饼吃。闻听此言,大家力量倍增、干劲十足。因为,在大家看来,能吃上一口这种大饼绝对是一种口福。天近中午,饭也做好。“开饭啦!”话音未落,大家便蜂拥而至。你撕一块,我切一角,几张大饼眨眼间被分抢一空。有的拿着一角大饼,迎面抖开,五层内瓤如开花般散开,细细观赏。有的则拿着大饼舍不得一气吃完,将饼一层层撕开,细细品味。也有的则顾不上嚼咀,狼吞虎咽。这一场面,身处其中的张书站至今记忆犹新。

崔乡美食之三:窝窝头 

早饭的另一种食物窝窝头,蒸窝窝头要用新鲜的棒子面或杂粮面,粗细合适,用面头做的酵子发酵,等面开后,稍微放一点碱面,放在锅内,还要醒一段时间,然后大火烧开,小火慢蒸。这样蒸出来的窝窝头又香又炫富有弹性,吃到嘴里嚼几下,那个香甜可口,就别提了!

崔乡美食之四:老咸菜

早饭必备的小菜就是那多年没吃过的老红咸菜。做法是:先把大缸刷净,把水烧开放凉(大概为的是杀菌吧),再放入花椒大料等调味品,放上盐,把弄好的芥菜或白萝卜放上(盖好,防止灰尘等东西进入),这里最好是芥菜,如果没有,白萝卜也可代替,但不如芥菜味道好。

然后要腌制一个冬天。

在清明节前后是捞出来晒干,大概要晒上七七四十九天,因为整个的芥菜,又是腌制过的,很难晒透。

晒干后先用锅蒸,然后放凉,反复三到四次,在凉、热与水分增加、减少的过程中,没有任何添加剂,芥菜由原来的浅白色变为黑红色,这时候因为水分不够,咸菜仍然是硬的,再用大锅焖熟,这时候要加水,也要用原来的老汤。都用老汤,太咸;不用老汤,没味。

焖的时候,也需要掌握火候,太熟,没有咬头,口感不好;太生,咬不动,味道也不好(这里,还可以根据年龄牙口,灵活掌握)。最后呈现在面前的咸菜红红的软软的,表面还附着一层细细的白盐末,放几年都不会变质。保存到坛子里随吃随拿,切一切就可以吃了。那个味道,保证给肉吃都不会换的。

崔乡美食之五:杨立顺烧鸡

杨立顺的烧鸡是崔乡的一张明片,方圆十几里都知道。每年的秋末冬初时节,当夜幕降临后,村里就会响起阵阵清脆的梆子声,杨立顺擓着一个紫红色的椭圆形的木制双层带盖子的专用箱,一边敲着梆子从村东向村西移动,寂静的夜晚,那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是那样的悦耳。

我记得有好几次我们家正在吃晚饭,听到梆声我父亲就出去了,过了一会就买回来一块熏鸡或熏兔,那味道直到现在还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。

有一次我也跟着我父亲去买,只见杨立顺见到我们,慢慢的把箱子放下,小心翼翼掀开盖子,只见里面放着分门别类的摆放着分割过的一块块熏鸡熏兔,有鸡头、鸡腿、兔头、兔子后座等,然后拿了一块放到秤盘上称,那油乎乎的小秤都散发着熏鸡兔的香味。

现在回想起来杨立顺的烧鸡兔为什么那么让众乡亲们思念呢?一是杨立顺做烧鸡兔一般都是在秋季,这时的飞禽走兽是最肥肉最嫩的季节,二他用的是真材实料,是按照祖传工艺制作出来的,三他的手艺高超配料精确火候恰到好处,四白天打兔子杀鸡晚上加工现做现卖,用料新鲜。我想这就是杨立顺的烧鸡兔出名的基本原因吧。

跟帖

马春娥(石家庄):读崔乡美食有感而发,也来说说我在栾城县南高乡北高村所吃过的美食。

刚下乡那会儿,知青点的食堂还没有成立,我们知青吃派饭,就是轮流到社员家去吃饭,也就有了让我们品尝各家不同食品的机会。记得到同乐家吃饭时,他妈妈给烙大饼,在院子里支几块砖,上面架上饼锅,用的是没有精加工过的棉子油。大饼烙好后,饼里饼外一层黄色油渍,奇香无比,层层叠叠,现在回想起来还流口水。回味那味道,大饼配上大锅菜,好多粉条,上面飘看一层范着黑色的油,真是好吃,可惜现在没有那种棉子油了,记忆中的味道,定格在记忆中。
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青岛美食菜谱联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