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童年时代,父母参加生产队集体生产劳动,尚已年迈的外婆在家里也闲不住,所有家务活都由她包揽,长瓜种菜喂猪,还要一天烧三顿。也许正是因为外婆的勤劳,待人热情,生产队长总是把外来的客人朝我们家带。这些客人有来支农的单位职工,有来结合生产的机关干部,还有县里的检查工作的领导,那些人不像现在这样顿饭成席,只是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,和我们家人一起吃饭,那是灾荒年月,那些客人能吃到热汤热水就感到满足了。
记得叫客人最满意的莫过于外婆有一种三饼的手艺,只要做这三饼,客人都吃得香喷喷的。有些结合生产的常客领导一到我们家,就主动要求外婆做三饼。
要说三饼其实是三种面饼,一种是发面饼,又叫锅贴饼。那时候,街镇上很少有干面兑换,我们每家都有一台小磨子。要吃面都是自己家里磨小麦,用细箩把那很细白的麦面箩出来,那是给客人吃的,我们家平时都是吃那二次磨后的粗面。用发酵的酵肥把面发得噗起来,帖在饭锅边上,锅边上有巴子,吃在嘴里香喷喷的,外婆还自己制作辣椒酱、豆瓣酱,让他们把饼蘸着吃,根本不用小菜。
第二种是“水和饼”,这种饼又叫早酒饼,多是吃早饭的佐餐。早餐稀汤不经饿,粥锅里做一些很薄薄的米面饼。那种米面是用磨子磨,不用箩子箩,因为米里没有渣滓,粗细都可以吃,这种饼通常把面和得硬硬的,不至于到稀汤锅里融化,这种饼吃在嘴里有咬嚼,还能吃出米星子来,一碗稀汤里放上两三片,那稀饭都特别香。
而第三种饼叫“粘食饼”,粘食饼的原料是糯米面,也就是做元宵的那种细白面。我小时候不喜爱吃元宵,因为那粘的作腻,人家能吃两碗,我吃四个就被打倒了,虽然都是糯米面,但我却最喜欢吃“粘食饼”。这“粘食饼”做的有一点细工。就是把糯米面和得半干半稀,里面少放点糖,先把锅烧热,放些香油到锅里炸,然后用筷子把半干半稀的糯米面挑到锅里,适当油炸一下就熟了,一个接一个,然后放到盘子里端上桌子,也有后放白糖的,那种饼不大,往往一块两口就吃完,是甜而不腻,用这种饼招待客人,就是上等了。
其实客人在桌上,外婆早就对我们有严格要求,要让客人吃饱,家里人要少吃,不要犯穷相,要给客人留下好印象。那些客人都会先叉给我们小孩子吃,这时我们都会很自觉地说大话,说我们在家天天吃,吃腻了,不喜爱吃。其实,不是来客,外婆根本舍不得做这种高级的“粘食饼”,这就叫穷支架子。
外婆说平时过穷日子没有人看见,而来客招待人要丰盈,要热情待客,不能让客人看出我们家穷。其实就像这“粘食饼”端上桌子,我还真没有看到外婆和母亲动过筷子,难道她们真不愿意吃?
那一次来了一位大干部,后来才知道是县委书记邵凤翥,是大队书记和生产队长两个人送到我们家,这位书记自己还背个被包。大队书记对这干部那客气相,外婆就知道这干部有来头,那一年要数是最穷苦的,家里坛子里真没有多少米,没有办法外婆只好替这干部单单做晚饭。记得当时是煮稀饭,做粘食饼,炒盐霜黄豆。
当然,那一天外婆对干部也优惠了一点,在做粘食饼时还还特地放进两个鸡蛋,黄的颜色像鸡蛋糕,只让干部一个人吃,这干部问我们怎么不一起吃,外婆就拿我搭桥,说这孩子不懂道理,差礼貌,你先吃,辛苦了早点休息,说我们家人还没有饿呢,迟点吃睡觉睡得着。那干部吃得喜滋滋的,说在县委食堂都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美餐,等干部吃完后,外婆把干部的稻草铺铺好,还端上洗脚水,那干部还真不好意思,等干部上床后我们一家人到灶屋喝稀汤。
那天晚上,起初那位干部还不知道是对他优惠,而第二天早上现相了,外婆再对他优惠,他是坚决不接受,结果那粘食饼一定要全家人都吃,我说不喜爱吃,那干部哪里相信,我还真舍不得吃,一块饼要匀几口,尽量把美滋味在口中多留连一会。那干部还把我一夸,说我从小就讲礼貌。临走,那位干部要丢钱丢粮票外婆没有接收,说你这干部只要不把我们家当外人就行了。
现在像县委书记的干部真正深入农户吃农家饭真的很少,其实,像外婆那做三饼的技艺,如果在现在,也许还真的吃香呢,那次,淮安市民网有五六十人骑单车到我们白马湖边旅游,提出要求吃农家饭。我想起外婆的锅贴饼,还好,接待的这家主人就会做,我说你可以多做一点,那天中午那些骑车人吃的很美味,临走那些女同胞还特地又多买了一些打包带走,说给家里孩子吃,这时髦的新鲜美食太诱人了。有两位女作家从不同角度写文章对这锅贴饼的赞美。是啊,现在城里人肯定吃不到这些,没有烧草的锅灶,没有铁锅,那发酵的程度、火候的功夫都很难掌握,这也确实是一种绝活技艺呢。
外婆的这三饼技艺,还有一种农家美德在飘香,城里人容易做到吗?现在生活好了,吃粮早已不上计划,我嘱咐老妻,是否恢复当年外婆的技艺,我们平常可以吃一点三饼。不是老妻手艺不行,确实是很难做出外婆当年的特色和风味来,因为那发酵粉虽然速成,却远没有当年那种“老肥”发酵放香,那是一种原生态的美味。也许是我的念旧情结吧,总感到那几千元的一桌酒宴也没有外婆三饼的美味。朋友,你相信吗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作者简介:
金矿,汉族,1952年生,大专文化,乡土散文作家,江苏省首届散文学会会员代表,发表散文作品近千篇,曾在全国散文界获一次特等奖、三次一等奖。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主要代表传承人,几十年来先后搜集乡土民歌曲谱135种,歌词1000余首,创作新民歌歌词500余首,撰写南闸民歌文本资料300余万字,发表民歌作品600余篇,为央视等十多部等民歌专题片题材主线人物,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榜,江苏非遗优秀传承人,群文先进个人,淮安市劳动模范。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,淮安区博学老人,首届袁鹰文学奖获得者。现为淮安区民协主席,南闸镇文联付主席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临走留下个手印,长按识别二维码 一键关注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精彩美文展读: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序 外企风云录(连载)|没有一个标点符号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频繁跳槽的背后 外企风云录(连载)|安全生产的写照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体系认证的选择 外企风云录(连载)|合格检测报告的获取途径 外企风云录(连载)|感受国外审核机构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用人之道 外企风云录(连载)|拍胸脯也不敢相信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保密的薪水制度 外企风云录(连载)|运动鞋精神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奖惩办法一瞥 外企风云录(连载)|人性化管理掠影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追求效率有特色 外企风云录(连载)|送别死者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中国民间文化大放异彩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听讲的故事真实再现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文件拷贝和高压线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内部管理的自我解剖
外企风云录(连载)|他乡的故事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,请随意打赏。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青岛美食菜谱联盟